狂想曲 Rhapsody for Piano Op.1
狂想曲 Rhapsody for Piano Op.1
《狂想曲》Rhapsody for Piano Sz.26 ,作于1904年,這一首作品有好幾個不同的版本,其中為鋼琴與管弦樂而作的版本算是定本。他以作曲家和鋼琴家的雙重身份選擇這首作品和《鋼琴五重奏》參加了1905年夏天在巴黎舉行的魯賓斯坦大賽,結果并沒有得到作曲家預期的目的。該作品受到了保守派的排斥。
這部作品是巴托克在搜集和研究民歌之前的初期作品,樂曲的旋律素材來自吉普賽音樂,整部作品屬于浪漫主義的風格。有明顯的受李斯特作品影響的痕跡,在演奏上需要很高的技巧。當時的匈牙利,普遍都將吉普賽音樂當作本國的民族音樂,巴托克雖然有強烈的民族意識,但他在創(chuàng)作這部作品時也沒有超脫一般人的意識。
這首狂想曲采用單樂章的結構形式,分為兩部分,即吉普賽舞曲查爾達什的拉紹部分(緩慢的導入部)和弗里斯部分(快速的主部)。
第一部分,采用確切的慢板,3/4拍。其中有兩個動機,第一個動機是幾乎不變的重復多次,由樂隊呈示。另一個動機是不斷加以變奏、變形的動機,由鋼琴呈示。
第二部分,采用小快板和急板的不斷變化,2/4拍。與第一部分一樣,擁有一個完全不變的動機和不斷變形而發(fā)展的動機。這兩個動機在樂曲中進行了多姿多彩的發(fā)展變化。到了第二部分的后半,第一部分的素材再次出現(xiàn)。
更多其他版本 更多
-
1萬 人氣 -
11萬 人氣 -
27萬 人氣 -
20萬 人氣 -
107萬 人氣 -
3164 人氣
















查看完整曲譜 >
評論共0條評論
精彩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