藍色狂想曲 Rhapsody in Blue - 為鋼琴與樂隊而作
藍色狂想曲 Rhapsody in Blue - 為鋼琴與樂隊而作
早在格什溫創(chuàng)作生涯的初期,他就懷有成為嚴肅音樂家的雄心壯志。因此,當保羅·懷特曼為組織"現(xiàn)代音樂實驗"音樂會而邀請他寫一部"爵士協(xié)奏曲"時,格什溫很感興趣,他一直向往著寫作摻有爵士樂因素的嚴肅音樂。不過懷特曼給的期限太緊,而且他早就發(fā)布了格什溫將為這次音樂會作曲、并親自擔任鋼琴獨奏的消息。這樣,格什溫一點退路也沒有了。
據(jù)說格什溫是在去波士頓的旅途中創(chuàng)作本曲的,他事后曾這樣描述:"那是在火車上,可以聽到鏗鏘的節(jié)奏和隆隆的撞擊聲……我經(jīng)常在噪音深處聽見音樂。就在那里,我忽然從頭至尾構筑出,甚至是躍然紙上……"從波士頓返回僅一星期,除了少數(shù)鋼琴獨奏的華彩樂段外,格什溫完成了全曲的鋼琴譜。至于那幾個華彩樂段,他準備留到首演時作即興創(chuàng)作。
樂曲完成后,格什溫為作品的標題大傷腦筋,直到離初演只有幾天時才最后定名。因為藍色(blue)同作品中所采用的起源于美國黑人勞動歌曲和靈歌的布魯斯(blues)曲調(diào)正好是同一個詞,故最終采用了"藍色狂想曲"之名。
《藍色狂想曲》Rhapsody in Blue 是為鋼琴和管弦樂隊而寫的類似單樂章的協(xié)奏曲作品,最初于1924年完成,其中主題的即興式表達同交響性的發(fā)展有機地結(jié)合在一起。黑人布魯斯音樂的調(diào)式及和聲因素、爵士音樂的強烈的切分節(jié)奏和滑音效果,都賦予這部構思獨特的作品一種與眾不同的色彩。格什溫在這部作品中,對那些情緒全然不同的段落的安排,如抒情性與戲劇性,舞蹈性與歌唱性的對置,也頗具匠心。
樂曲以獨奏單簧管低音區(qū)里的一個顫音開始,這是一個上升音階的基礎。當音階上升到最高一個音符時,作品的一個放任不羈的主要主題迸發(fā)了出來。接著,法國號和薩克斯管奏起了一個節(jié)奏性很強的主題。它和上述的單簧管主題情調(diào)十分接近,就象是這個主題的變形或延續(xù),只是較前者更加強勁有力,而且顯然帶有舞曲風格。
鋼琴又以另一個變奏加入,并引向一個輝煌的、重述各主題的獨奏。現(xiàn)在,主要主題以果敢有力的音響出現(xiàn)在樂隊齊奏的音樂中,明亮的小號又奏起了一支開闊嘹亮的曲調(diào),音樂就此掀起了一個異常活躍的新高潮。
樂曲的中段是一首弦樂器奏出的美妙歌曲,這是全曲的中心,也是美國音樂中最著名的段落之一。這段音樂寬廣流暢、溫柔感傷,有一種類似柴科夫斯基《第一鋼琴協(xié)奏曲》第一樂章基本主題的風格。一個速度變化帶來了樂曲的尾聲,是鋼琴與樂隊之間十分默契的配合。整個樂隊以雷鳴般的氣勢再現(xiàn)了樂曲的主要主題后,就以一個漸強的和弦輝煌地結(jié)束了全曲。
由于格什溫創(chuàng)作《藍色狂想曲》的時間十分緊迫,他對配器沒有把握,所以這首樂曲最初的配器是由美國著名作曲家格羅菲(Ferde Grofé)完成的。后來格羅菲又為這首曲子重新配器三次,最終于1942年完成最后的一次配器,這也就是現(xiàn)在演出的版本。
更多其他版本 更多
-
人氣
-
人氣
-
人氣
-
人氣
-
人氣
-
人氣
















查看完整曲譜 >
評論共0條評論
精彩評論